背景导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927年8月—1937年7月)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起一个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专制政权。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领导了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紧紧依靠农民这个革命主要同盟军,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的爆发,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
宋庆龄声明
1927年7月14日,宋庆龄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公开宣布退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与蒋、汪之流决裂。8月1日,宋庆龄和邓演达等22名国民党二届中央委员发表《中央委员宣言》,指出:“武汉与南京所属党部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曲解三民主义,毁弃三大政策,为总理之罪人,国民革命之罪人”,号召全国同志“均应一本总理创造本党之精神,与一切假冒本党革命名义者坚决奋斗”。这一宣言为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反蒋斗争指明了方向。1931年11月,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负责人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后,宋庆龄悲愤地发表宣言,公开宣布:“当作一个政治力量来说,国民党已经不复存在了。”号召开展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1932年12月,宋庆龄和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营救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的包括共产党人廖承志、陈赓等在内的爱国革命人士,公开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和专制独裁统治,要求停止向苏维埃区域进攻。宋庆龄还组织近30个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商人等进步团体组成国民御侮自救会,开展民众救亡活动。宋庆龄在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中担任主要领导人,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收复东北、热河失地,武装民众抗日,给予人民一切政治自由。这些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力地支持了我党的抗日反蒋斗争。
抗日同盟军成立
在全国抗日高潮的推动下,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方振武和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是国民党内民主派,大革命后期曾参加蒋介石、汪精卫反对共产党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发出通电,呼吁团结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重新同共产党的北方组织建立了联系。
1932年11月,党成立张家口特委,陆续派出许多干部,支持冯玉祥抗日。共产党员在同盟军中积极进行抗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开展工农运动,推动武装抗日。抗日同盟军由数千人迅速发展到10万多人,六七月间收复了多伦等四座县城后,乘胜收复了察哈尔省全部失地,使全国人心振奋。
但国民党政府对抗日同盟军采取软硬兼施的破坏政策,先后调集15万兵力进行围剿,对冯部下进行拉拢和分化,逼迫冯玉祥交出察省军政大权,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方振武被迫流亡国外,共产党员吉鸿昌后被国民党杀害。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虽然遭到失败,但党开创的同部分国民党人局部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及经验,对于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促进国共两党以后的合作抗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建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和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推动下,北平、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相继成立了群众性的各界救国会组织。1936年5月31日,来自全国20余省市60多个救亡团体的代表共70余人在上海开会,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各地的救亡运动。
救国会提出:停止一切内战,建立全国统一的抗敌政权,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国民党放弃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开放民众运动,召开各党派联合会议,建立统一的救国政权。
救国会的成立及其主张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信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沈钧儒,表示“同意你们的宣言纲领和要求,诚恳的愿意和你们合作”。
七君子事件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运动的一面旗帜,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恐慌。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等救国会领袖,制造了“七君子事件”。
这一事件引起全国各界人士的震惊和愤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营救活动。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沈、章诸氏被起诉宣言》,谴责国民党制造“爱国有罪之冤狱”,要求释放“七君子”等一切政治犯,并多方开展营救工作。次年6月,宋庆龄、何香凝、胡愈之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得到全国各界人士响应,纷纷签名参加。7月5日,宋庆龄抱病与其他发起人自带行装,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声援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救国会以救国为目的,当然无罪”。抗战爆发后,“七君子”终于被释放出狱。中国共产党和救国会营救“七君子”的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高潮的兴起。
(来源:荆楚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