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理论园地

网站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百年华诞·峥嵘岁月(69)】西藏的和平解放(上)

发布时间:2021-06-28  发布作者:  点击数:

背景导读

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掌握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自觉服从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确定和平解放西藏方针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放西藏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势力经印度等地染指西藏,1888年、1903年,英国两次武装入侵西藏,并在西藏培植亲帝分裂势力,处心积虑破坏挑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通过军事、政治、经济侵略手段在西藏攫取多项特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涉足西藏,策动西藏内部的上层亲帝分裂势力进行一系列图谋西藏独立的活动。1949年7月8日,西藏地方政府以“防止共产党混迹西藏”为借口,下令将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人员及相关人员驱赶出西藏,制造了“七八事件”(又称“驱汉事件”),企图乘国民党政权覆亡之际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9月3日,党中央授权新华社发表题为《决不容许外国侵略者吞并中国的领土—西藏》的社论,强调:

  “西藏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外国侵略;西藏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绝不容许任何外国分割。这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坚定不移的方针。”

F3B6C

为彻底清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西藏的影响和分裂阴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根据西藏历史和现状,并分析国内外斗争形势等复杂因素,党中央确定了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早在1949年2月初,毛泽东与来访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到解放西藏的问题时就说:“不能太快,不能过于鲁莽。”8月,又电告彭德怀要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之后,湖南、宁夏以及与西藏相邻的新疆、云南、西康等省相继以和平方式解放,这些都为和平解放西藏提供了借鉴。1950年1月初,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和部署,随后批准成立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统筹进军西藏和经营西藏的工作。1950年1月20日,毛泽东授权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发言人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对外宣告了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放西藏的政策。西藏广大民众和上层爱国人士对此表示热烈拥护。

开展西藏上层人士工作

为了争取和谈早日进行,党中央在积极做好进军西藏的军事准备的同时,又发挥上层统一战线工作的作用,大力开展对西藏上层集团的政治争取工作,力促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到北京进行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谈判。此时的西藏地方政府依然在主张分裂的摄政达扎·阿旺松饶的控制之下,面对中央人民政府发出的和谈信号迟迟不予回应。先后有四批民族宗教界爱国上层人士入藏劝和。

1950年2月1日,西北局派出藏族干部张竞成携带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廖汉生致十四世达赖喇嘛和摄政达扎·阿旺松饶的书信等赴藏联络。

3月底,西南局派出与西藏政教界有着良好关系的汉族高僧志清法师赴藏劝说西藏上层集团同中央举行谈判。

5月间,西北局派出以达赖的大哥、塔尔寺当才活佛为团长的青海寺院赴藏劝和团。

5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甘孜白利寺五世格达活佛给朱德总司令发电报,请缨自荐入藏劝和。7月10日,格达活佛一行10人从白利寺出发,踏上赴藏劝和征程。这一系列劝和活动,受到帝国主义势力和西藏亲帝分裂分子的重重阻挠,劝和人员被驱赶或软禁、隔离,格达活佛在昌都被投毒致死。

噩耗传出,激起全国人民极大悲愤。毛泽东作挽联:

为真理,身披袈裟入虎穴,纵出师未捷身先死,堪称高原完人。

求解放,手擎巨桨渡金江,虽长使英雄泪满襟,终庆康藏新生。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为格达活佛题挽联:

具无畏精神,功烈永垂民族史;

增几多悲愤,追思应续国疡篇。

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和政委邓小平联名题写挽联:

为和平解放西藏,惨遭帝国主义和反动分子所毒害而光荣殉国的格达委员永垂不朽!

1C37B

格达活佛遗像和追悼活动现场

僧俗各界人士通过劝和活动没有叩开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但他们沿途宣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了大量影响上层和群众的工作,为和平解放西藏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荆楚统战、统战新语)

关闭

技术维护:yoyo.pqx@gmail.com   Tel:027-88663912
湖北大学党委统战部 Copyright版权所有 2005